查看原文
其他

跌倒后很多人来帮忙 怎么办

程萍 瑞士运动知觉学
2024-10-07


有人跌倒在地,我们应该立刻上前扶起,这是做好事——我曾经也这样想,直至碰到R老师。

 

R老师几年前在街上被一根电线绊倒。在运动知觉学课堂上教防跌倒和搀扶课程的她,自然知道怎样起身。


但街上的热心人,不忍看到地上趴着一位“老”妇女,纷纷围过来要搀扶R老师。R老师婉拒着大家一波又一波热心的同时,完全无暇关注自己的身体,也无从思考起身的姿势。她说,好不容易等眼前没人了,刚想自己起身时,突然有个人从她的背后直接用力把她一抱,站了起来。R老师后来在课堂上说,每次想到那次经历,她都感觉很疼——那次带给她最大的伤害,不是跌倒,反而是从地上起身的姿势。

 


我当时在课堂上听她说起这事,完全不理解,无法感同身受,甚至觉得老师有点“矫情”。

 

不久,我在街上一边扭着头看商店的橱窗,一边往前走,突然感觉被东西绊了一下,打了个踉跄,试图站稳,可还是“啪”的一声倒在地上。或许我的“动静”太大,惊动了橱窗边的四五个小伙子,他们立刻冲过来想要帮助我。刚刚倒在地上的我,还在惊吓和疼痛中,面对突然围过来的一群小伙子,有点慌乱,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帮我,也想不出他们应该怎样帮我,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 “ Leave me alone (让我静一静) ”。在我无数遍 “ I am OK ” 的重复下,小伙子们终于“弃我”而去。我静静地在地上趴了一会儿(其实时间很短,但这个时间能让我关注到自己的身体,最关键能让我感觉没那么疼)。我慢慢从平趴转向坐到地面,然后转到四肢跪地,再逐渐抬腿,起身——裤子和手都破了,我掸了掸身上的土,发现哪儿也没伤,还能继续走,似乎刚刚的跌倒只是一个小插曲。

 

或许因为亲身经历,才能理解在养老院里流传广泛的一句话:已经没有什么比倒在地上更糟糕(更安全)了。所以说,有些“急救”,并不是一股脑儿围过来,七手八脚,而常常是一个陪伴,甚至只需一个枕头,一杯咖啡,等需要帮助的人从“惊恐”中恢复过来,等他们有了自主意愿想配合起身时,我们再根据不同的情况,用不同的辅具或方法帮他们起身。



现代文明教会了我们“地上脏,不卫生,细菌多,躺在地上不雅。不帮助人从地上起来不礼貌”,这些“标准”也常常让热心人一时心急,忘记地上那个人的心理感受——这个人是不是要我们扶,我们又应该怎么扶。

 

我在认知症楼层工作的时候,有一位老人已经失语,但能走动,很喜欢被人注意。有一次,她就直直地躺在走廊里——当她不愿意配合,用力反抗时,两三个人都很难把她拉起来。而与强行拉她起身,有可能引发她脾气暴躁、情绪失控的不同做法是,我们会坐在地上和她聊聊天,或者刻意地路过她身边,看看她。过不了一会儿,这位老人就从地面上“消失”,自己走回到了我们面前。

 

当然,以上这种“特殊”方法,并不适用于“一般”老人。在照护机构里,通常,老人跌倒后,我们会利用一个健身球、一条浴巾或是一张椅子来帮助老人参与到起身的动作中。老人在通过这些工具改变自己体位的同时,可以发现自己的能动性,甚至发现自己的活力,避免恐惧跌倒,甚至用意外获得的经验战胜那种“我跌倒了,自己不能动了,没人帮助就不能起身”固有想法。


 

如果说,跌倒也是一场防不慎防的“疫情”,我希望,在跌倒后,要有备而“站”,避免一些固有观念,战胜心理阴影,增加起身活动的自主性。

 

我是运动知觉学培训师程萍。将会和您探讨更多“跌倒”话题。欢迎您关注,更感谢您转发,让更多人了解跌倒,学习跌倒,用知识和实践练习战胜跌倒。



图片来源:

European Kinaesthetics Association 

Lebensqualität im Alter neue Möglichkeiten  entdecken


欢迎您点击   阅读往期精选

在家跌倒 (一)

在家跌倒 (二)

在家跌倒 ( 三 )

我对跌倒的“敬畏”

跌倒时 要不要用手撑


文章说明: 
运动知觉学公众号在瑞士注册并通过海外认证。 所有文章均为原创,如需转载,请留言联系。未经同意 请勿转载 违者必究。


您的点赞和转发更是对我原创的鼓励和认可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瑞士运动知觉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